广东金太阳2025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1.20)历史答案,查看相关金太阳联考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获取完整试卷及其完整答案
广东金太阳2025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1.20)历史答案部分示例,可前往查看各科科目!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
《广东金太阳2025届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1.20)历史答案》请在考不凡上搜索。
1.D【解析】本题考查广西江西岸遗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图中文物和石器和骨器的加工都比较精细,并出现陶器残片,且石器有明显磨制痕迹,这说明该遗址已经进人了新石器时代,故选D项,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原始的农业,从食物的攫取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属于农耕文明,不属于渔猎采集文明,故排除A项;红山文化是距今5000年新石器时代北方辽河上游的文化,以玉器著称,两地相距甚远,广西江西岸遗址文化不属于红山文化,故排除C项。
2.D【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基层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使用“告”的是里吏,使用“劾”的是国家正式官员,郡县(县级)官员有权受理“告”,处理民间司法案件和任用“告”的里吏,这说明国家利用使用“劾”的正式官员,强化了对乡里社会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使用“告”与“劾”的区别,没有涉及规范郡县官员的施政行为,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排除B项:C项“防止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邓渊将拓跋鲜卑早期史事的《代歌》从“刻木纪契”“口耳相传”的形式整理为汉译的鲜卑史诗,并采用中原文化中的编年体形式编撰《代记》。这些举措反映出北魏在文化领域从鲜卑传统文化向汉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说明北魏文化发展处于转型之中,故选C项;北魏致力于学习中原的制度强调的是制度层面的学习,而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文化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转变,未涉及制度建设,故排除A项:虽然历史记载有利于总结经验,但材料并未体现对历史经验进行具体借鉴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文化形式的转变,并没有与塑造正统地位相关的内容,故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文学创作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提到唐代传奇小说中塑造的仙女形象,既具有现实生活中女子追求爱情的心态,又融合了道教的仙骨。这表明宗教观念(尤其是道教)对唐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作家通过融入宗教元素,创造出具有超现实色彩的仙女形象,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文学中对仙女形象的塑造,而非唐代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道教思想对创作的影响,而非士人审美取向的变化,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的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明末中国手工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利玛窦发现中国制造的纺织品在欧洲市场上价格低廉且具有竞争【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力,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精湛、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竞争力,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故排除A项;被西方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强调的是中国被动卷人的过程,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纺织品在欧洲市场具有主动竞争力,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故排除C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据表可知,1885年至1903年,田赋等传统税赋占总额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关税比重显著上升。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清政府外贸量显著增加,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B项:传统农业税赋比重下降并不表明当时传统农业经济走向崩遗,故排除A项:关税的比重上升主要反映的是对外贸易活跃,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故排除C项;表格中未出现工业经济的比重,故得不出D项结论,故排除D项。
7.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预备立宪,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漫画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清政府对人民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求置若罔闻,甚至百般阻挠,体现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艰辛,故选B项;漫画未涉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斗争,故排除A项:体现的是清政府对开国会的阻挠,而非民众阻挠,故排除C项:皇族内阁出现于1911年,与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8.A【解析】本题考查和一战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对胡适提出的评判传统文化观点进行补充和挑战,指出思想解放不仅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反思对西方文化的盲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一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促使中国思想界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故选A项:与胡适的分歧是观点上的补充和讨论,并非“分裂”,故排除B项:在中国传播与反思西方文化无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而不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且中西方文明融合早就开始,故排除D项。
9.C【解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政策与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初级新课本》突出宣传本土劳动形式和农耕劳动内容,这表明根据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以服务抗战和根据地实际需求为核心,故选C项:尽管抗战期间阶级斗争思想有所传播,但《初级新课本》的内容重点在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体现“阶级斗争意识盛行”,故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战时期的重要经济活动,但材料反映的是劳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结合,而非直接描写大生产运动,故排除B项:当时边区以传统农业劳动为主,教材的内容也集中在传统农耕劳动,与“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不符,故排除D项。
10.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当时【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权威报刊的《人民日报》可能会发表关于新中国国家组织方式的讨论,故选C项:1954年,第一届召开,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
符,故排除B项: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法律才颁布,故排除D项。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描述了古代埃及对西亚神明的接受与融合,这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并未涉及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的特性,故排除A项:虽然埃及和西亚都属于农耕文明,但材料强调的是文明间的交流,而非农耕文明宗教发展的普遍特点,故排除B项:材料虽提到埃及和西亚的文化交流,但未明确其对文明“进步”的具体影响,故排除C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罗马法“不只是一种统治工具,更是判定某种事务处理是否公道的标准”,这说明罗马法的价值并不来自它的暴力强制性,而是来自它的理性与正义性,故选B项,排除A、D两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taiyangdaan.net/1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