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什么是通假字呢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常见的通假字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
颁:通“班”“斑” ; ;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板: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暴: “同曝”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
暴: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
杯:同“杯” ;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被: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
被:同“披” ;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
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
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弊: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弊: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不:同“否” ;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taiyangdaan.net/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