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山西金太阳联考化学,查看相关金太阳联考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获取完整试卷及其完整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当她吟出这两句千古绝响时,似乎便注定了她坎坷的一生……
心情凝重而崇敬,我缓缓的步入了那片茂竹修林。
⑴ 不像预料的那般阳光明媚、艳阳和煦,或许,这才是适合去拜望薛涛的天气。天空,飘着些许细丝,飘然落地,滋润着万物,生怕惊扰了安然长眠的江畔诗魂。
望江楼,一座建于清代纪念女诗人的建筑,既丽且崇,又名崇丽阁。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千古绝对的上联,正如我们对这位女诗人的理解一样,永远道不清,说不明。也许只有这座楼,只有这副联才能与伟大的女诗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知当初他们修建这座楼时,可曾想到会有一幅木匾与它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古老的沧桑。
薛涛是被父亲温暖的手牵着入川的,她看见了满山的苍翠,高兴得手舞足蹈。但这一切很快便在她年幼的岁月中消逝不见,父亲的撒手西去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开始了自己飘摇的生活。
当她撩开门旁如玉的珠帘时,便被眼前的男人所吸引,一名浓眉大眼的英俊男子,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在谈话声中刹时传遍了全身,少女般的怦然心动在心底萌芽,她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位小自己十一岁、名满天下的男人元稹。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从此,薛涛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小屋周围的竹林在春风中摇曳着曼妙的身姿。
我走到了竹林深处,一股清幽的竹香扑鼻而来。
薛涛与元稹两人的缠绵爱情终于在一纸公文中断开了。
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执手相看泪眼的等待最终化作了“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四首《春望》。春去秋来,苦苦的相盼已经使她太过麻木,忧伤已经占据了她心里的所有空间,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内,回想着曾经欢声笑语,窗外的夜已经很深了,她漫步到屋外牡丹花旁,伸手拂了拂盛开的花儿,张口吟道:夜深同花说相思。
我的脚步沉重了许多,地上的青石板路已经有了些许水渍,我顺着林间小道来到墓旁,静静的伫立,久久的盯着不远处掩映着的石像前。
女诗人手执书卷,身体略为前倾,若有所思的步伐显得轻盈而坚定,她也许已经走出了那段感情的阴影,她已经看透了一切:“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时光逆转,我仿佛踏在了一千多年前的黄土上面,薛涛正缓步从林间经过,径直向江边走去。我移动了脚步,紧随而去,她那一袭白衣在翠绿的竹间显得婀娜多姿,她静静的站在江畔,看着江上嬉戏的几只白鹅,脸上露出一阵笑容。
一阵风吹过,身上带着点点寒意,低头理了理衣服,再次投过目光时,女诗人已不知所踪,眼前又出现了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化建筑。不远处,两只白鹭在从江面上轻轻略过,不时在江面上轻轻一点,便泛起阵阵微波。
薛涛应该是瘦削的,即使在那个以胖为美的年代,太多的伤心已使她失去了丰满的身体。回头看了看,她仍旧在那片葱郁的竹丛之间沉思,嘴角泛起一丝安然的笑意。
“众类亦去茂,虚心能自持。”这便是诗人的爱物,我漫步其间,细细的搜寻着,它们之中,可曾有着当年女诗人亲手种下的爱物的子子孙孙?
天渐渐放晴了许多,雨丝也慢慢消失不见,躲雨的人群三三两两的从屋内走出,整个林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远处,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打着红红绿绿的雨伞站在诗人像前,摇头晃脑的听着老师的讲解。
我看了看四周,刚才怎么没看见呢?
薛涛,您看见了吗?您感到欣慰吗?
作者写望江楼上的对联作用是什么?
文中多次写到竹,有什么目的?
文章末尾关于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听老师的讲解的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2021山西金太阳联考化学试题答案
【小题1】⑴、呼应标题和开头的“江水悠悠,千古诗魂”,揭示主旨。⑵、为下文具体抒写薛涛的人生作铺垫。⑶、表达作者对薛涛“千古诗魂”的崇敬和感叹。
【小题2】⑴、以次此作为作者游望江楼的线索。⑵、为抒写薛涛的人生提供背景,侧面衬托了诗人超然不群的生活情趣。⑶象征着常留人间的千古诗魂。
【小题3】⑴、突出了后人对薛涛的缅怀和崇敬。⑵、更形象地表现出“江水悠悠,千古诗魂”的主题。⑶、自然地把文章思路带回现实,巧妙地结尾。
解析:
【小题1】(每点2分,共6分。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回答本题应从此段对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体现为对标题、开头的呼应,对下文的铺垫,主题上则是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回答本题应从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
【小题3】(每点2分,共6分。回答本题应从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络,剔除散乱的表层信息,从因果关系角度具体地阐释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特征;考生解题时要批文入情,把握文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taiyangdaan.net/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