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甘肃省金太阳高三5月联考777C试卷,查看相关金太阳联考答案请关注微信号:考不凡,获取完整试卷及其完整答案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美国学者谓之“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作为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现象,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吸收,最终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
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这项政策的出台,拉开了清代关内人口移民东北的序幕。在招垦政策鼓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遗憾的是,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对招募移民的官员不再嘉奖,同时开始限制移民迁往东北,但此时并未完全禁止移民进入。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北。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继续实行封禁政策,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民如潮水般涌入。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ntaiyangdaan.net/9779.html